当前位置:主页 > 未解之谜 >

历史屈原怎么死的 屈原是什么样的人呢

来源:原创时间:2023-04-03 15:36作者:指点江山浏览:

为什么实施“变法强国”的人都没好下场?屈原就是被活活逼死了,下面是指点江山给大家的分享,一起来看看。

历史屈原怎么死的

每逢端午节,我们吃粽子的时候,很多人也许就会想到伟大的诗人屈原, 屈原在端午节投汨罗江自杀,后人把端午节作为屈原的纪念日,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。

屈原墓有两处,一处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内,重建于清道光七年,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搬迁到秭归老县城向家坪。2006年因三峡工程兴建,湖北省文物部门复建到凤凰山上,以恢复其历史原貌。另一处位于湖南汨罗市城北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汨罗山顶。相传,为屈原的“十二疑冢”之一。

屈原,名平,字原,战国时期楚国人,自幼酷爱读书,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才华非凡,胸怀远大理想,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。屈原出身贵族家庭,和楚王同姓,自然身世显赫,天生就是贵族命,注定了社会地位也不同一般。这种人生来就得到上天的庇护,即使不付出努力,也会享受到荣华富贵。但是,屈原偏偏不是浪荡公子,不爱坐享其成,相反他从小就非常努力。

他刻苦学习,博览群书,知识渊博,记忆超人,口才极佳,年轻时就养成了刚正不阿的品行。身份尊贵,又极具才识,这样的人毫无疑问肯定会得到国家的重用。楚怀王即位后,重用屈原为楚国左徒,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副总理,负责国家的内政和外交。屈原不负众望,对内治国有着独到的见解,对外与各国友好交流,为了楚国的富强,积极施行变法,一心想要报效祖国。

屈原所处的时期,正是七国争雄时候,当时,屈原的国家楚国,疆土面积最大,但是,国内存在着不良风气,贵族阶层游手好闲,生活奢靡,大肆挥霍着国家的财富,长此以往,国家将会变得空虚衰落。屈原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,对祖国的前途命运非常担忧,他要想办法来挽救自己的国家。

当时七国之中,秦国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,为免遭秦国侵袭,屈原建议:楚国应联盟其它国家来抵抗秦国。但是,各国之间互相猜忌,人心不齐,抗秦很快失败了。忧国忧民的屈原由此意识到要想改变楚国的命运,就必须让楚国变得足够强大,那么,怎样才能强大起来呢?只有一条路就是:变法强国。

变法图强,谈何容易,自古以来,多少变法者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,屈原心里明白,只要变法就会触动贵族阶层的利益,也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攻击和陷害,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。但是,基于屈原强烈的爱国热情,残酷的现实并没有让他畏缩,他毅然决定变法强国,他就是这样宁折不弯。之后,屈原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富强的改革措施,主要有以下几条:

第一,奖励耕战。

第二,举贤能。

第三,反壅蔽。

第四,禁朋党。

第五,明赏罚。

第六,移风易俗。

楚国的实力很快增强,变法虽颇有成效,但时间不久,就遭到了楚国贵族的强烈阻挠。与他职位相当一直对他心怀妒忌的上官大夫,开始向楚怀王谗言上奏,诬陷屈原。屈原虽得到楚怀王的重用,但是,不明是非的楚怀王却听信了谗言,加上屈原一向耿直的性格不合楚怀王之意,渐渐的楚怀王开始疏远屈原。

到了后来,楚怀王干脆对其贬职流放。

其实,这里面也有屈原自身的原因,他才识卓越,又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,手握大权,性情刚直,有点以自我为中心,时间久了,楚怀王就会不满和怀疑。加之小人谗言,楚怀王更是不放心把权利交给屈原,自然也就不再信任和重用他了。毕竟,作为一国之君,对于君主的权力还是能够权衡出利弊的,不可能真正把权利完全托付给任何一个人。

屈原虽然被流放,但是,他的爱国情怀不变,忧民的心未改,他在坚守,他在等待,等待着有一天楚怀王能够明辨是非,重新召回并重用他,让他圆了自己的强国之梦。但是,事与愿违,在屈原流放期间,楚怀王接连受到秦国的欺骗,屈原极力劝谏都没有被采纳,结果,楚怀王不仅背弃了盟国,还被囚死于秦国。

楚顷襄王继位后,屈原上谏还是没有被采纳,楚向秦割地求和,至此,楚国逐渐走向衰落,屈原满腹才华却再无处施展。屈原对流放这件事感到非常愤怒,他怎么也不相信,一直信任自己的楚怀王竟然会听信谗言怀疑自己,之后,极度郁闷的屈原开始了《离骚》等诗歌创作,把自己的感受和情怀都体现在诗歌中。

帝高阳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。

摄提贞于孟陬兮,惟庚寅吾以降。

... ...

国无人莫我知兮,又何怀乎故都!

既莫足与为美政兮,吾将从彭咸之所居!

公元前278年,秦国攻破楚国都城后,屈原在极度绝望中,跳汨罗江自杀了,他就是这样,宁愿死也不委曲求全。

其实,当时的屈原放下高傲的姿态委曲求全也未尝不可。秦国实力强大,统一天下已成定局,所以,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让楚国人民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。在奸人的陷害下,屈原在楚怀王面前要是能暂时委曲求全,让楚怀王有时间来认清奸人的丑恶嘴脸,重新重用自己,报效祖国,让楚国变得更加强盛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可是,屈原就是宁折不曲,不卑躬屈膝,他刚直正义的品行为后人所赞美。

参考资料:

【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、西汉·刘安《离骚传》】

屈原是什么样的人呢

作者 | 子非鱼

又逢端午,遥祭屈原。

几千年来,在端午节这一天,我们反反复复追思这样一个人:一个忠贞而高尚的灵魂,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,一个美到极致的才子,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——屈原。

湘楚大地,钟灵毓秀,它孕育了屈原,也孕育了毛主席。一个是忧国忧民的浪漫主义诗人,一个是一心为民的伟大开国领袖,他们之间,虽隔千载,却心灵相通,毛主席曾为他写诗,评价他“伟大”、“天才”、“不朽”......

01

年少峥嵘屈贾才

山川奇气曾钟此

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,屈原的代表作《离骚》、《楚辞》也是毛主席终身最爱读的书籍。他熟读屈原词作,一向对屈原理解甚深,评价很高,倍加推崇。

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深受古典文学和湖湘文化的影响,十分欣赏屈原,他曾工工整整地抄录了屈原的《离骚》全文,成为流传至今的毛主席最早的书法作品之一。

1913年毛泽东抄录的屈原《离骚经》(部分)

毛主席生前也多次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收集各种版本的《楚辞》和屈原著作,晚年更是将《离骚》置于床头。

也正是由于屈原诗词著作的熏陶,毛主席在诗词创作中,大力吸收屈原作品的营养,传承了屈原的浪漫注意诗风,使得毛主席诗词艺术成就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。

当年,25岁的毛主席送别他通过《二十八画生征友启事》交到的好友罗章龙赴日本求学,赠给他《送纵宇一郎东行》一诗。


这首诗开篇尽显湖南长沙钟灵毓秀,当时在长沙求学的青年毛主席,在诗中将“屈贾”二人并举,突出其“年少峥嵘”之才,流露出对他们的欣赏之情。


“君行吾为发浩歌,鲲鹏击浪从兹始”“沧海横流安足虑,世事纷纭从君理”,在沧海横流之际挺身而出,如鲲鹏击浪般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宏伟抱负,这是毛主席对自己、对友人的勉励,也寄托了他立意高远,探索人生,奋发有为、追求真理的伟大抱负。

不禁想起屈原的诗句: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!

这是屈原在追寻人生理想道路上的不断求索,亦是青年毛主席为灾难沉重的旧中国寻求真理的思索。

02

长太息以掩涕兮

哀民生之多艰

屈原是楚国皇室的宗亲,是地位崇高的贵族。但他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,深切体会百姓之苦,他从小就博学多才,并且下定决心一心一意为国家办事,他将强国富民的希望寄托在乘骐骥以驰骋兮,来吾道夫先路。

毛主席出身于农民家庭,深知劳动人民的艰难困苦,他同情老百姓,倾尽一生,为穷苦人民谋求幸福,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

03

屈子当年赋楚骚

手中握有杀人刀

2000多年来,屈原和他的诗作总是被贴上忧愁幽思、悲愤同情的标签,而一代伟人毛主席对屈原的独创之论前无古人!

毛主席从二十岁开始研读《离骚》,读了四十余年,到六十八岁高龄写下了这首《七绝·屈原》:

屈子当年赋楚骚,手中握有杀人刀。艾萧太盛椒兰少,一跃冲向万里涛。

每每读来,总令人振奋不已!全诗语言精练简洁,笔锋犀利,比喻浅显明白,诗意深邃。

屈原也曾经手握杀人刀,与黑暗势力战斗过。当楚国的佞臣、小人,如同艾蒿那种杂草一样疯长时,哪里还有椒兰这种芳草的出头之日?

纵使世人众说纷纭,真相就在那里。他纵身投江,是为了他深爱的楚国,《离骚》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毛主席将屈原能赋楚骚比作手中握有杀人刀,写出屈原的诗歌是指向腐朽势力的战斗檄文,这首诗的创作本意,是在为“屈原之死”正名,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精神。

毛主席曾说: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,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,无私无畏,勇敢高尚,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,无论在国内外,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,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!


是的,屈原是一个不朽的形象。屈原一生,为国而生,两次遭到流放,三番临危受命,四海漂泊流浪。

曾经,屈原恪尽职守,辅佐帝王富国强民,他无比期待民生不再如此艰难,可这一路走来,奸佞当道,帝王也轻信谗言,屈原遭到流放,忠言无人听信......

楚国灭亡,屈原不忍目睹这一切,他的爱国理想随之覆灭,他万念俱灰。宁赴湘流,葬于江鱼之腹中!他不甘做亡国奴,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,他带着对祖国深沉的爱,纵身投入汨罗江。

这是一个撼天动地泣鬼神的凛然大义之举,历经两千多年的岁序更新,仍然激荡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爱国热情,像奔腾的汨罗江一样生生不息.......

04

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

屈原的诗作,字字珠玑,处处展现着真理,正如毛主席所说:屈原喝的是一杯苦酒,也是为真理服务的甜酒,诗歌像其他创作一样,是一种精神创造。他与屈原惺惺相惜、一脉相承。

当年,奸佞小人当道,楚王听信谗言,屈原遭到多次流放,才能无处施展,空有满腔爱国报国热情。

而在革命的道路上,毛主席也曾遭受到排挤,被撤职,不被信任,看着革命一次次受挫,纵使有满腔愤恨与心痛,毛主席也始终坚定革命信仰,他说,纵使将我开除了党籍,我还是要为党做事!

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。两人虽隔千载,却有着相似的经历,毛主席曾说:我生活在屈原流放过的地方,我对他的遭遇和悲剧特有感受,现在的人不一定能理解屈原的伟大功绩。

05

悲莫悲兮生别离

乐莫乐兮新相知

毛主席十分推崇屈原,在很多外交场合向海外推介这位先贤。曾经,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到中南海向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辞行,毛主席当场吟诵了屈原诗句:悲莫悲兮生别离,乐莫乐兮新相知。

曾经,毛主席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,其将一部《楚辞集注》作为礼物,赠送给田中角荣。

1953年,在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,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,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。

忠烈屈子,千年一叹!屈子已去,精神不死。

他是很久很久以前的诗人,但也是属于未来的诗人,他是很久很久以前的爱国者,但他的诗意浪漫、爱国情怀,早已熔铸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,早已镌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......

06

与天地兮同寿

与日月兮齐光

屈原用一生的磨难,为中国文学史书写了最光辉灿烂的一笔。他纵身跃进汨罗江,用自己的生命树立起了一座令后人仰望千年万年的丰碑。

2000多年前,屈原走了,但每逢端午节,人们纪念他,歌颂他。他那强国抱负,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,以及他不屈服于恶势力,以身殉志的英勇无畏的形象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。几千年来,这把爱国的火炬代代相传,生生不息!

46年前,毛主席也走了,但每逢他的诞辰、逝世纪念日,每逢建党节,国庆,人们依然在缅怀他,歌颂他的丰功伟绩,一心为民。几十年来,他的思想,他的精神,鼓舞着一代代人奋勇向前。

鲁迅先生曾说:我们自古以来,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为民请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……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“正史”,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,这就是中国的脊梁。

在时间的长河里,毛主席、屈原这样的人物早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,一种文化符号。代表着坚守理想的精神,代表着拳拳的爱国爱民之情,代表着不受压迫的人格,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………他们是中国的脊梁。

日月轮回,斗转星移,正如毛主席,正如屈原,正如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,民族英雄,他们必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赞歌中,万世景仰,永垂不朽。

与天地兮同寿,与日月兮齐光!

【完】

未解之谜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