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未解之谜 >

李斯怎么死的 吕不韦为什么斗不过李斯

来源:原创时间:2023-03-31 18:01作者:缤纷百灵鸟hY浏览:

73岁的李斯被斩于街市,临死前在场人无不动容流泪,下面是缤纷百灵鸟hY给大家的分享,一起来看看。

李斯怎么死的

李斯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知名的人物,也是法家的代表。与历史上的众多名臣贤士不同,李斯对于秦朝乃至整个中国都有至关重要的贡献。

比如:他坚持郡县制,主张焚书,主张书同文、车同轨等等。李斯的理念和主张,基本上塑造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历史格局。

李斯放在今天也算是一个励志的“上班族”了,从底层一路披荆斩棘坐上了大秦朝百官之首的位置,帮助秦始皇统一江山,完成车同轨、书同文的千秋大业。

李斯早期是跟随荀子,后来到了秦国就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,在搭上秦王这座大靠山之后,他迅速以一个离间计和一篇《谏逐客令》,直接被封为了秦国的廷尉。

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李斯由于功劳不俗被升为丞相,自此以后他的人生就一路开挂,帮助秦始皇推动了不少举措。用李贽的话说就是:“始皇出世,李斯相之,天崩地坼,掀翻一个世界”。

秦二世登基为帝之后,李斯因为对秦二世胡亥有“拥立之功”,所以他也一直掌握很大的权力。

所以在秦始皇死后,秦二世刚即位的那段时间,李斯才真正达到自己人生的巅峰。

查看相关视频

李斯对属下真是关怀备至,面对秦始皇也丝毫不改脸色

然而在公元前208年,73岁的李斯却被判处“腰斩”,灭三族!临死前,李斯哭着对儿子说道:“孩子啊,想和你一起牵着黄狗上蔡东门打猎,可惜不能实现了。”场面令人动容……

作为百官之首,73岁的李斯为何落得如此下场?是秦二世残暴,还是李斯他过于“愚蠢”着了小人的道?

而就是这样一个智慧谋略不俗、备受皇帝宠信的人,为何最后结局会让人唏嘘不已呢?

而这就要谈及一个至关重要的“反派角色”——赵高,后人将其称为“千古奸臣”,可见此人定是有只手遮天的的“才干”。

当年秦始皇宠信的不止李斯一人,还有一个就是他身边的宦官赵高。这也是为何秦始皇会在临终前托付遗诏给他们的原因。

秦始皇一定没想到,这两个人竟然会在自己死后篡改遗诏,谋害亲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。在赵高的怂恿下又将秦二世胡亥推上了皇位。

李斯一开始直斥赵高所言乃“亡国之言”,斩钉截铁地说:“此非人臣所当议也!”然而当赵高以“相位”和李家的荣华富贵做诱惑的时候,李斯还是选择了“同流合污”。

秦二世登基后,李斯和赵高的更是权势盖天,无人能比。但是,自古都是“一山不容二虎”,野心勃勃的赵高又怎么会甘心与李斯平起平坐?

赵高凭借自己在秦二世身边的优势,故意引导他终日流连后宫美色,不过问朝政。恰逢,各地涌现“揭竿起义”的大军。作为丞相的李斯见秦二世毫不担心,头疼不已。

于是,赵高假意鼓动他:“现在关东盗贼反叛日益嚣张,但陛下还是忙于修建阿房宫,整天声色犬马,我本来想劝谏,无奈位卑言微,还是丞相劝谏比较有分量。”

不得不说,赵高这人真是“心机”,开口就将自己说得一无是处,反手又给李斯捧上天去。这可把李斯哄得一愣一愣的,马上就去找秦二世上演一番“忠言逆耳”的戏码。

久而久之,秦二世气得大骂道:“李斯这老家伙,摆明了欺负寡人!闲暇时候不来,偏偏等寡人兴致正好的时候来,这不是故意的吗?”

见到这个情况,赵高觉得机会来了!

于是,在秦二世面前胡乱说了一通:“陛下,丞相自恃有功,一直想您给他封个王。听说当初陈胜就是丞相的老乡,在三川城的时候,就是丞相儿子把他放了,私下往来密切。”

他还不经意地补了一句:“大王太久没有去管理朝政了,现在大家都信服丞相,权力比您都大!”

这番话无异于火上浇油,秦二世大怒,立即命人绑了李斯父子。让赵高负责彻查此事。李斯落在了赵高的手里,自然是一番严刑拷打,最后屈打成招,判处了腰斩、灭三族。

可笑的是“腰斩”这个刑罚还是李斯自己设立的“五刑”之一,可以说是命运弄人了。

《智囊》中记载:【二世二年七月,具斯五刑论,腰斩咸阳市。】

“李斯之死”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的?

1、亲小人,远贤人。空有智慧谋略,却识人不清,被身为宦官的赵高牵着鼻子走,与其同流合污,谋害贤臣。

2、缺乏素养和远见。他是秦王朝改革的重要推行者,而在晚年为了明哲保身和谋取利益,不惜成为“帮凶”,最终导致“一步走错,满盘皆输”。

3、秦二世“借刀杀人”。“沙丘之谋”的重要信息都掌握在李斯和赵高的手里。赵高是宦官出身,看起来就不足为惧;而李斯在朝中有一定的威信,威胁性更大。所以,也有可能是秦二世想“借刀杀人”。

吕不韦为什么斗不过李斯

(上蔡风光)

李斯出生的年代,是战国末年。

他的家乡,是汝南上蔡,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。

这位仁兄的字号均不详,不是作者偷懒,而是《史记》和《汉书》中都没有相关记载。

元代倒是有本书,叫做《学古编》,记载李斯字通古,但时隔久远,很显然没啥可信度。

《史记》:年少时,为郡小吏。

李斯年轻的时候,在家乡做掌管文书的小吏,平平凡凡,普普通通,实在是没什么起眼的。

如果说,生而为吏的无聊人生对李斯来说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,那么唯一让李斯感到难过的,就是他这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。

这个世界上,人和人的理想和抱负,是不一样的。

有人对熙熙攘攘的世界十分厌烦,对高速发展的社会感到恐慌,他们畏惧城市,畏惧车水马龙,所以他们终其一生的愿望,就是过上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中“武陵人捕鱼为业”的生活。

生在田间地头,老死梦里水乡,平凡的生活,是他们最大的向往。

但是很显然,李斯并不是这种人。

他知道,这个世界是很大的,而且要比自己想象的大得多。

堂堂七尺男儿,难道就要一辈子混在这乡野之地,为何不能拍案而起,建功立业,成就属于自己的传奇呢?

想法当然很好,但能不能实现,则是另外一回事儿。

传奇之所以叫做传奇,就是因为它是罕见的。

如果随便拽过来一个人都能成就传奇,那么传奇的意义又在哪里?

(观鼠)

李斯上班的地方附近,有一个很大的粮仓,粮仓很大,但人手配备的却并不多,由于疏加管理,以至于闹了鼠灾。

无人看管的粮仓,对老鼠们来说,是妥妥的洞天福地。

所以,这些老鼠们索性就在粮仓里安了家,吃穿不愁,每天都把肚子吃得提溜圆的同时,还能保持身体的整洁。

而在离粮仓十里的一处旱厕里,也住着一群老鼠,不过相比之下,这群老鼠的境地,就不是很好了。

它们整天和屎尿为伍,吃不上干净的粮食,喝不上干净的水,整天泡在茅厕里,身体更是污浊不堪。

李斯观察过粮仓里的老鼠,也瞧见过旱厕里的老鼠,两鼠相比,使得它不由发出了一句这样的感叹:

《史记》: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,在所自处耳!

做人就如同做这世上的老鼠,人能否拥有成就,能否改变自己,不由天,不由命,而是由环境决定的。

对李斯来说,自己这份小吏的工作,就如同旱厕里的老鼠,如果这么干下去,自己一辈子也不会有什么出息,想到此处,李斯二话不说,选择了辞职。

在当今社会,能够毅然决然地辞去已经从事很久的工作的,只有两类人。

一类,是年轻人,另外一类,是有气魄的人。

李斯已经不再年轻,他也谈不上有气魄,他只是从来不畏惧,也不害怕改变。

走出了小小的上蔡县,李斯才发现,映入眼前的世界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得多得多。

这个世界不仅比自己想象的要大得多,而且还要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得多。

在这样庞大而复杂的世界面前,李斯一时之间有点不太清楚,自己将要何去何从。

他想要成就功名,但他不知道哪里需要他。

他想要封王拜相,可是想要做官的人海了去了,你李斯算是哪根葱?

他想得很多,想要翱翔天际,想要名垂青史,想要旷古烁今,甚至在某一个瞬间,他还想要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。

(李斯 形象)

但问题是,想得再多,也要吃饭,也要睡觉,也要休息。

李斯啊李斯,你的确是很聪明,有气魄,够勇敢,但你也有很多事情做不到。

没钱到哪儿去吃饭,没房子到哪儿去睡觉?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,到哪儿去休息?

《史记》: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。

在畅谈理想之前,李斯必须先面临生活之艰难,而想要经受住生活的考验,他就必须有技能傍身。

你会炒菜,就可以当厨子,你会泊车,就可以当保安。

你会唱歌,可以到酒吧驻场,你会跳舞,你可以去天门山大舞台。

那么请问,李斯会什么?

答案是什么都不会。

除了在家乡干了十数年的小吏,会算一点钱粮,造一点账册之外,他什么也不会。

李斯当然也知道自己基本上是一无是处,所以他很快拜入了荀子门下,学习帝王之术。

荀子,这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,儒学圈里继孔子和孟子之后冉冉升起的大明星。

荀子虽然是搞儒学的,但他个人的思想主张,其实和法家已经比较相近了,也就是所谓的“帝王术”。

名师手下出高徒,李斯投身荀子门下,哐哐一顿猛学,终于学有所成,成功出师。

(荀子 形象)

满腹经纶,满脑子都是知识,李斯这一回再面对世界,可就不那么心虚了。

走出师父家的大门,李斯很快打定了主意,东方六国式微,自己要去秦国发展。

此时的秦国,国君是秦王嬴政,相邦是吕不韦。

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,稍微有点复杂,简而概之,可以这么解释:

吕不韦和嬴政他爸爸是好兄弟。

嬴政的妈妈赵姬原本是吕不韦的女人。

而由于嬴政他爸爸相中了赵姬,所以吕不韦出于哥们情谊,把赵姬送给了嬴政的爸爸。

并且,后来在吕不韦的帮助下,嬴政他爸当上了秦国的国君。

嬴政他爸死了之后,吕不韦又帮助嬴政即位,所以吕不韦被拜为相邦,成了秦国的头号人物。

是的,吕不韦吕哥巅峰期的时候,权势滔天,就连嬴政对他也得客客气气的。

《史记》:不韦贤之,任以为郎。

吕不韦这个人,你要说他水平有多高,其实也不见得,这人唯一的一个优点就是,看人看事的目光,比较长远。

当年秦庄襄王混得那么惨,人见人烦,只有吕不韦对他不离不弃,看出了他是一支潜力股,足可见得,吕不韦的宝,押的还是挺准的。

李斯前脚一来秦国,后脚吕不韦就发现小李同志是一支潜力股,能为自己所用,于是立刻把他提拔了起来。

我们知道,嬴政的母亲赵姬,因为以前是吕不韦的女人,所以这俩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有着千丝万缕,不清不楚的关系,以至于时常会有人认为嬴政的亲生父亲其实是吕不韦。

嬴政登基,也就意味着赵姬没了老公,而没了老公的赵姬在后宫里寂寞难耐,就会时常想要再撩拨老情人吕不韦。

对吕不韦这样的人来说,感情不过是他权力道路上的工具,什么赵姬王姬战斗鸡,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。

自己现在当了相邦,身份特殊,当然不能再和皇帝的母亲不清不楚地搞到一起,所以,吕不韦找个了叫做嫪毐的假宦官入宫服侍赵姬,以稳定他和赵姬的这段关系。

后宫里有吕不韦的人手,那么朝堂上当然也要有,因此,李斯被选中了。

(吕不韦 形象)

作者以为,吕不韦当初提拔李斯的目的,不过是把李斯当成一颗自己可以任意摆布的棋子,但让他想不到的是,事情后来的发展,已经不再受自己控制了。

战国时代已经过去,现在已经不是他吕不韦的时代了。

当年被送进宫里的小宦官嫪毐跟赵姬生了俩孩子,还靠着赵姬封了侯,封侯了还不算,嫪毐一不做二不休,干脆举兵谋反,想要取嬴政而代之。

那结果,当然是轰轰烈烈的造反,然后轰轰烈烈的扑街。

嫪毐事败被诛,吕不韦受到牵连,罢官免职,全家流放,终死于途中。

朋友们,吕不韦在历史舞台上大起大落的同时,李斯可也没闲着。

嬴政没统一六国的时候,李斯曾经建议嬴政先灭韩国,原因是因为东方六国中韩国最弱,先把韩国给收拾了,可以给其它诸国来个下马威。

韩国一看这不行啊,东方六国谁遭殃都可以,但凭什么就是我们韩国先遭殃呢?都是你李斯这个坏小子搞的鬼,于是韩国不断向秦国派出说客,对着李斯就是一顿埋汰,说这个老小子当年就是个管仓库的,与老鼠为伍,鼠目寸光,嬴政老兄你可千万不能信他啊。

结果,被这么一顿白乎,嬴政还真上当了,他二话不说,立刻就要把李斯撵走。

嬴政要辞退李斯,说实话,李斯有点着急上火。

在各国政客的眼里,李斯不过是一个普通人,或者说是一个小人,他的是非成败在国与国面前算不了什么。

如果能搞掉一个李斯而换来六国的和平,那是很值得的的。

但对李斯个人来说,六国这种往自己身上泼脏水的行为,无疑是在断送自己的前途。

一个小吏,从乡间走到秦国大舞台,为君王所重用,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?

李斯绝对不要再回去,于是他立刻找到嬴政,为自己进行了一番辩白:

秦穆公重用由余,百里奚,蹇叔,丕豹和公孙支,由此兼并了二十国,称霸西戎。

秦孝公重用商鞅搞变法,结果秦国的综合实力蹭蹭往上涨。

秦惠王重用张仪,而张仪破坏了六国合纵抗秦,挽救了秦国的命运。

秦昭王重用范雎,致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和巩固。

如果这四位国君都像您一样动不动就把手底下的人撵走了,那么秦国还会像今天这样强大么?

李斯这一番话,把秦国的老祖宗,嬴政的老前辈都给搬出来了,搞得嬴政脸红脖子粗,只好留下了李斯。

这饭碗,算是保住了。

(嬴政 形象)

不得不说,嬴政同志的这个决定,那还是相当正确的,因为李斯的确是很有才能的。

我们知道,周朝统一之后,采用的制度,是分封制。

比如周文王,周武王,他们所敕封的小国数量是很多的。

这些小国有地盘,有兵力,有财力,俨然就是小王国。

这些小王国一开始不服对方,后来逐渐发展壮大,就连周天子也不在眼里了。

嬴政认为,秦朝统一之后,是没有必要效仿周朝的。

因为之所以会有春秋战国时代,就是因为周天子的统治衰弱,小国们不服管理,才会相互打起来。

别的不说,自己的秦国当年不也是周天子分封的么?

如果秦朝统一之后还要大封诸侯,让诸侯们建立起诸多小国,割据一方,那不就等于是重演春秋战国时代,那不就是开倒车么?

于是,在李斯的建议下,嬴政把全国分成了三十六个“郡”,郡下面再设置诸多“县”,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郡县制。

是的,郡县制的这个想法,不是嬴政一拍脑门决定的,而是李斯率先提出来的。

搞完郡县制之后,李斯又开始搞文化工作。

春秋时期有小国一百八,战国时期有七雄,反正总而言之,这段时期的诸侯国,那是很多的,多如牛毛。

各个国家都很独立,又长期小国寡民,老死不相往来,所以每个国家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字。

战国时期,七国之间的文字,也是不同的,有的这么写,有的那么写,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汉字,居然能有十几种不同的写法。

为了解决这种混乱的书写局面,嬴政要求李斯赶紧搞一套全国通用的新文字出来,于是,小篆和隶书应运而生。

(隶书)

秦国的原本的字体,叫做大篆,大篆虽然雄浑,但是书写繁琐,由是李斯进行删改美化,在大篆的基础上,研究出了小篆。

小篆写起来当然很方便,但问题是,小篆的字体大都曲屈回环,圆形居多,没有什么辨识度,也不具有独特性,于是李斯又走访民间,推广开发出了隶书这一字体。

隶书一出,天下熙然。

从此,这种字体作为官方正式字体,横空出世。

文字统一了,那么其它方方面面的,当然也要统一,因为,这不仅是急速发展的社会所迫切需求的,这也是嬴政同志心心念念的。

秦王宫的夜里,总是烛火通明,晚上常年加班处理政务的嬴政为的是什么?

为的是建立一个他用眼睛可以看得到也看不到的强大帝国。

在这个帝国,人们说一样的话,写一样的字,步调一致,宛如一体。

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,想法萌发者嬴政必须依靠具体实施者李斯。

所以,我们在历史的记载中,可以得见以下这些内容:

李斯向嬴政上折子,建议嬴政废黜之前六国的货币,而统一使用秦币。

李斯又向嬴政上折子,建议嬴政调整市场经济,顺便统一一下度量衡。

李斯又又又向嬴政上折子,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高速公路,方便出行,打通各郡县之间的道路。

我们时常说,始皇帝最为辉煌的成就是“币归一书同文,修驰道车同轨,统一度量衡,开创郡县制”,然而,在这些丰功伟绩的背后,其实多半是李斯的心血。

别说读者不敢相信,就连作者也难以置信。

别说作者难以置信,恐怕就连李斯本人,也没有想到这一切吧。

当年困顿难行,站在历史和人文十字路口的李斯,如今成为了大秦帝国的相邦。

隶书开始于秦,风行于汉,直到魏晋时代才被楷书取代,秦币的样式直到清朝都还在沿用,而他所研究出来的计量方法,时至今日,我们还能依稀在生活中看到它的身影。

(秦币)

当年蹲在地上观察老鼠的小吏,如今的一举一动,居然贯穿了千年,以一种奇特的方式,影响着整个世界。

老实说,如果李斯有理想,那么他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理想,如果李斯有梦想,那他不妨把梦再做的大一点。

然而,这个时期的李斯,并不开心。

嬴政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,强如这样的帝王,也要挥手和这个世界说再见。

一朝天子一朝臣,嬴政死后,自己又该何去何从呢?

李斯不知道,然而这一天还是来到了。

嬴政出门旅游,死在了沙丘。

这趟出门,嬴政曾经到达了云梦,向着九疑山巅遥相祭拜埋葬在那里的舜帝。

自己比舜帝如何?嬴政不知道,但舜帝已经死了。

嬴政好不甘心啊,越是像他这种优秀的帝王,就越不甘心。

但是,这也没办法。

这无垠的江山万里是主人,他精明强干的嬴政再风华绝代,也是客人。

如果说许多壮志未酬,诸多心愿未了是嬴政的遗憾的话,那么让他饮恨的,则是李斯和赵高。

李斯是相邦,赵高是他最信任的宦官。

嬴政的遗诏,是由长子扶苏即位。

扶苏生来最恨谄媚的赵高,也同样不喜欢这个操纵权欲的李斯。

如果扶苏登基,赵高一定领盒饭,而李斯相邦的位置,也会被扶苏所重用的蒙恬所取代。

于是,小李和小赵达成了合作共识,篡改了遗诏,假借嬴政的名义赐死了扶苏,拥立了次子胡亥。

老实说,作为一个法家学派中人,李斯已经对自己的这种行为隐隐有些不安,他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是错,但后来的历史会告诉他,他是错的。

(胡亥 形象)

胡亥跟他的父亲嬴政不同,胡亥很爱玩。

大兴土木,征发徭役,吃喝玩乐,骄奢淫逸。

李斯有点看不下去,这和他当初的理想有些背道而驰。

于是,他向胡亥上书,规劝胡亥应该好好工作,就像他当年规劝嬴政应该怎么工作一样。

胡亥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

他看完李斯的折子之后勃然大怒,认为这位老同志咸吃萝卜淡操心,于是干脆派人逮捕李斯,将他投入了监狱。

更不妙的是,曾经的同谋者赵高突然反水,开始落井下石,诬陷自己谋反,派人屈打成招,结果李斯顺带着跟他的儿子李由,就这么稀里糊涂的以谋反罪被处死了。

那一天,很冷。

天地肃杀,秋风萧瑟,刑场上人并不多,因为现在已经是秦朝末期,如当年黯然退场的吕不韦一样,李斯的时代也要过去了,所以压根就没有几个围观群众。

时代来临的时候,我们未曾注意,时代褪去的时候,我们却很深刻。

父亲李斯和儿子李由一起上了刑场,李斯有点想哭。

他扭头对自己的儿子喊道:

《史记》: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,岂可得乎!

你小的时候,我曾经和你牵着狗在上蔡县东门外的树林里追逐野兔,那样的日子,再也回不去了。

死之将至,李斯最想念的不是他的理想,不是他的富贵,也不是他的相邦大位,更不是他的显赫声名,而是那个他曾经无比厌恶,拼了命要逃离,如今却再也回不去的故乡。

李斯死后一年,秦亡。

未解之谜排行